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知识 > 正文

二年级下册数学生活知识(生活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1

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

列式: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 能分给多少人?

列式: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 ),6是( );这个算式读作( )。

5.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 )

A、24÷6= B、4×6=

C、24÷3= D、24÷4=

6、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一)填空

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 )现象。

4、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

(二)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

5、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 ( )

(三)选择

1、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 )现象。

A.平移 B旋转 C平移和旋转

2、下面( )的运动是平移。

A、旋转的呼啦圈 B、电风扇扇叶 C、拨算珠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这单元主要是考口算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例.直接口算:28÷4 8÷8

2、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例.填空:45÷9=5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表示( )里有( )个( );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例:

23+6+18 97-34-28

32+11-8 53-24+38

2× 3 ×8 81÷9 ÷3

2× 8÷4 72÷ 8×4

2、非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例:

5× 6 +14 3× 7-16

3 + 5 ×9 45- 9×3

45÷9+14 64÷ 8-8

13 + 56÷7 64- 40 ÷8

3、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

6×(7 + 2) (24-18)×9

( 14+35 )÷7 (82-18 )÷8

4.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重点)。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例:6×7=42 42-15=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9=24 24÷3=8 (强调括号不能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4=9 12+9=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要想好先算出什么,在解答什么)

例: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支,送给妹妹12支后,还剩多少支?

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算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学校买来80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35本,剩下的分给其它5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6.练习十三 第4题 (重点)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解决问题

(1)余数比除数小。

例:43÷7=()…( ) 余数可能是( )或者余数最大是( )

(2)至少问题(进一法):商+1

例: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3)最多问题(去尾法)

例: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4)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例:第68页 例6.

(5)练习十五 第8题 第11题(特别讲,更要让学生弄懂,很可能会考)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万 千 百 十 个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例:

7438读作( )

3604读作( )

4900读作( )

5002读作( )

1050读作( )

3、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例:2647=( )+( )+( )+( )

5、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数;

例:940()1899

②位数相同时,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

例:1350()2365

③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例:5940()5230

6、最大的一位数:9,

最小的一位数:1

最大的两位数:99,

最小的两位数:10

两位数最高位是十位。

最大的三位数:999,

最小的三位数:100

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

最大的四位数:9999,

最小的四位数:1000

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最大的五位数:99999,

最小的五位数:10000.

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最低位都是个位。

7、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大约”“可能”“大概”出现就是近似数。两位数的看个位上的数估算,三位数及三位数以上的看十位上的数估算。(四舍五入)

(1)能判断那样的数是近似数?哪样的是准备数?

(2)能找准一个数的近似数。

8.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1)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200+300= 3000+6000=

600-400= 9000-5000=

1400-400= 2600-20xx=

(2)进位、退位加减法

70+50 = 800+900=

140-70= 1100-200=

9.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96页 例13(估大)

练习19 第8题(估小)

第八单元 克、千克

1、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 1kg=1000g.

进率是1000.

延伸: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3千克○3000克 900克○1千克

6千克○5999克 1000克○1千克

6.填合适的质量单位 (千克、克).

7.简单的计算。

60千克+35千克= 0克+38克=

56千克÷7= 6克×8=

52克-25克= 70千克-42千克=

8.解决简单的问题

(1) 1块橡皮重5克,6块这样的橡皮重多少克?

(2)小华体重26千克,小方体重23千克,小华比小方重多少千克?小方比小华轻多少千克?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1.简单推理:

(1)两种:不是 就是

例:硬币不是正面就是反面。

(2)三种:确定 不是 就是

109页例1

2.稍复杂推理(阅读推理)

方法:(1)抓住确定信息,进行推理。

(2)用表格法去排除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2

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3

第一章————除法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的单位是问题的单位,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3、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辨认方向时要画方向标。

2、“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小猪在小马的()方”,“小马的()方是小猪”,是以小马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3、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指南针一头指着(),一头指着()。小明早上面向太阳时,他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当吹东南风时,红旗往()飘;

吹西北风时,红旗往()飘。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千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

3、在8536中,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4、由三个千,五个一组成的数是(),由9个一,两个百和一个千组成的数是()。

5、读数时,要从高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写“0”占位。

6、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0个一百是()。10000里面有()个百,1000里面有()个十。

7、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8、比较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从大到小用“”,从小到大用“”。

第四章————测量1、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0米=1千米;

3、长度单位比较大小,首先要观察单位,换成统一的单位之后才能比较;

4、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

第五章————加与减1、口算整百加减整百时,想成几个百加减几个百,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也相同。

2、计算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2)、计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但是不要忘记退位时要减1;

3、在估算中,如果估算到百位,就看十位数是多少,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则百位进1,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78,就变为700;

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则百位不变,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07,就变为600;

4、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156=368(用368-156计算)280+()=760(用760-280计算)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如:()-156=368(用156+368计算)

980-()=760(用980-760计算)

6、加法的验算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看和是否相同,(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7、减法的验算方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2)用减数加上差,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注意:运算时不要抄错数,也不要直接把验算结果抄上。

第六章————认识角1、每个角都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

2、按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3、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4、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5、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有2个锐角,2个钝角,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第七章————时、分、秒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2、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就是1分钟;

3、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4、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5、时、分、秒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比较时间,首先要观察,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大小。

7、时间的加减:分减分,时减时,当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化成60,再相加减;

第八章————统计1、记录并学会计算,谁多,谁少。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为大家提供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与代数

一 除法竖式计算及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

二 混合运算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

四 生活中的大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万,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认、读、写、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六 加与减(一)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与笔算

八 加与减(二)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空间与图形

三 方向与路线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

五 测量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七 认识图形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钝角、锐角,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九 统计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画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作简单的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走进乡村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美丽的植物园

   第一单元:除法

除法竖式除法1、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积累正确的试商方法。

4、能用竖式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苹果(竖式除法)

知识点:

1、掌握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一))

   知识点: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二))

   知识点:

1、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派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熊购物(混合运算(一))

知识点:

1、正确掌握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买鲜花(混合运算(二))

知识点:

正确掌握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过河(混合运算(三))

   知识点:

1、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2、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

方向与路线辨认方向

1、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用八个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认识路线1、 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 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辨认方向

知识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地图中的其他七个方向。

认识路线

   知识点:

1、学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生活中的大

数认识新的

计数单位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万以内数位顺序表

万以内数的读写会读万以内的数

会写万以内的数

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万以内数

比较大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知识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 2、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结合具体情景,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的感受。

5、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小知识大全

1. 二年级下册数学小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小知识 1.二年级的数学知识

二年上数学知识点整理 一、乘除法 1、加法与乘法的互换: 一道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两道乘法算式,因为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如:5+5+5+5=5X4=4X5(这里有一些特殊情况如:3+3+3=3X3这样的加法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一道乘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两道加法算式,因为一道乘法算式有两种含义。 如:4X6=4+4+4+4+4+4(表示6个4相加) =6+6+6+6 (表示4个6相加) (这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5X5=5+5+5+5+5 这样的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

2、乘除法各部分名称 5 X 6 = 30 乘数 乘号 乘数 等号 积 30 ÷ 5 = 6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等号 商 被除数=商*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积÷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 3、乘除法含义 3*2=6 2个3相加的和是6。 3的2倍是6。

3个2相加的和是6。 2的3倍是6。

6÷2=3 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把6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

6里面有3个2。 6是2的3倍。

4、乘法口诀: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四十二 4*3=12 表示3个4相加 3*4=12 表示4个3相加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是3. 12÷3=4 也就是12里面有4个3. 表示把12每4个一份,分成了3分 也就是12里面有3个4 乘除法算式的含义要根据题中所给的图形表述,不能死记硬背。

5、乘除法应用题:能正确解答乘除法应用题:把几个相同部分和在一起求总数的时候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相等的小份就用除法计算。

6、乘除法算式互换:能进行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相互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乘法算式中的积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而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则做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30÷5=6 5*6=30 6*5=30 4*6=24 24÷4=6 24÷6=4 7、倍数问题:先找到关键的句子“ 是 的 倍”。是前边的是大数,是后边的是小数。

也就是大数是小数的 倍。如果求大数就用乘法,求小数就用除法,求倍数也用除法。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红球有8个,白球有2个,红球的个数是白球的几倍?8÷2=4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红球有8个,白球的个数是红球的2倍。白球有多少个?8*2=16(个) (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红球有8个,是白球个数的2倍。白球有多少个?8÷2=4(个) 8、有余数除法: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时候就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

34÷5=6……4 读作34除以5等于6余4.其中4叫余数。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但是余数不一定比商小。

如:99÷10=9……9 10÷6=1……4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二、观察物体 站在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正面、上面、侧面) 侧面分左侧和右侧,在生活中左右两侧看到的物体是不同的。

一个正方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能正确画出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三、方向与位置 1、生活中的方向 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东南西北。(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这四个方向) 当你面向东时,你的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当你面向西时,你的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当你面向北时,你的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当你面向南时,你的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2、图纸中的方向:一般图纸都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在图纸上会有一个向上的箭头标明北。在回答问题前先在图纸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标上北南西东四个字,然后再回答题中的问题。

如果图纸中出现了其他方向的箭头,请先找到北,并把北面转向上,然后再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找到其他方向,然后再回答问题。 四、时、分、秒 1、钟面上的知识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钟面上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 在1天当中,时针转2圈,分针转24圈。 2、我们学习过的计量单位有: 时间单位:1时=60分 1分=60秒 1日=24时 半小时=30分 1刻钟=15分 1星期=7天 长度单位:1m=100cm 人民币单位: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时 分 秒 M cm 元 角 分 3、单位名称的转换: 单名数 单名数:把高级单位转换成低级单位*进率 把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进率 3m=( )cm 想:1m=100cm 3m就是3个100cm, 100*3=300 所以3m=300cm 50角=( )元 想:10角=1元 50÷10=5,50角里有5个10角,所以50角=5元 单名数 复名数:单名数÷进率=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130分=( )时( )分 想:60分=1时 130÷60=2……10 所以130分=1时10分 205cm=( )m( )cm 想:100cm=1m 205÷100=2……5 所以205cm=2m5cm 65分=( )角( )分 想:10分=1角 65÷10=6……5 所以65分=6角5分 复名数 单名数: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 3时55分=( )分 想:1时=60分 3*60+55=235 所以3时55分=235分 2m9cm=( )cm 想:1m=100cm 2*100+9=209 所以2m9cm=209cm 3元4角=( )角 想:1元=10角 3*10+4=34 所以3。

2.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上册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

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

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

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

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

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3.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定义

二年级上册基本概念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二年级小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测量物体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长就是几。测量比较长或高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或矮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5、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6、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7、一座楼房高12米,一张桌子长40厘米,小明的手掌宽8厘米,一只杯子高10厘米。

二年级学生的身高为1米30厘米,也就是132厘米,一张床的长大约是2米,一枝铅笔长18厘米,练习本的宽为14厘米,大树的高为6米。 8、笔算加减法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个位为0时就算十减几,个位是其它数时就用十几减。

9、生活中的角有: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自来水管、红领巾、黑板等。 10、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两条边和一个角,即边角边。

二年级学过的角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 11、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2、练习本上的直角和操场上的直角是一样大的,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13、一个角的两条边如果增长,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14、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的就叫对称图形。 15、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有蜻蜓、树叶、蝴蝶、球拍、红领巾、人的手、脚、人的身体等。

16、对称的图形有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长方形有两条、正三角形有三条、圆有无数条、五角星有五条、六边形有六条、八边形有八条。二年级数学下册概念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读除法时应注意:从左往右读,不要把“除以”读成“除”。 3、除法各部分的名称: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4、42÷7=6表示把42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还表示42里面有6个7。 5、用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关联的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例如:三五十五 3*5=15 5*3=15 15÷3=5 15÷5=3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8的2倍是多少?列式:8*2=16 7、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如:8里面有几个2?列式:8÷2=4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如: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列式:8÷2=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如:求8是2的几倍?列式:8÷2=4 8、①加数+加数=和 ② 因数*因数=积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③被减数-减数=差 ④ 除数÷除数=商 被减数-差=减数 商*除数=被除数 差+减数=被减数 被除数÷商=除数 9、被除数和除数相等且不为0,商是1。 10、① 总数÷份数=每份数 ② 总价÷单价=数量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每份数*份数=总数 单价*数量=总价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1、锐角比直角和钝角小;钝角比直角和锐角大。

2、要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3、当物体或者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且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4、当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旋转。

5、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6、红领巾有1个钝角和2个锐角。 7、直角三角板上有3个角,分别是1个直角和2个锐角。

第五单元: 1、在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除数一定比余数(大)。 2、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前后顺序计算);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3、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10个一千是(10000)。 4、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5、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万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四)位数。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它们相差(1)。

6、读数和写数要从(高)位起。一个四位数不管中间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末尾的零都(不读)。

写数时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占位。 7、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 1)(相同)位数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克与千克 1、质量单位有:克、千克。 2、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与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3、表示物体长短,可以用米和厘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4、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有哪些

从课前、上课、作业、阅读等几个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提出应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

1、课前:

学生须将数学课本、课堂练习册、演草本、学习用具等准备好并摆放在课桌上;在老师指导下,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

2、上课:

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以一定速度默读,边读边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完整,学会完整地口述解题思路;能独立思考问题,思考时有条理、有根据,敢于质疑问难;能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小组内学会发挥集体智慧,理顺总结探究过程,小组之间互提建议,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3、作业:

先复习再作业,看清楚题目要求,弄懂题意;作业整洁,书写工整、规范、美观;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无抄袭现象;做作业要专心,不边做边玩;能按要求进行检验,掌握验算的一般方法,中高年级做到自觉验算,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进行验算。

4、阅读:

阅读有详有略,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读物。养成自觉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习惯;阅读后同学之间能互相交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喜欢钻研数学问题。

在实施中,每位数学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类,按照三个层次对他们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针对其不良的习惯,如,计算不仔细,读题不认真,上课不听讲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多接触、多辅导、多鼓励他们,从改变不良的习惯入手,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突破口,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现从下面几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二年级:

①会看懂课文中的注解、法则、结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术语正确表达计算方法、解题思路。

②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体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初步养成在阅读课本后试做课后习题的习惯。

④在课堂上初步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学着针对自学提纲展开对例题的讨论。

⑤初步学会默读课文。

⑥初步培养克服学习中困难的意志。

5.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难点题目怎么解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

1.表内除法

(1) 平均分:每份分的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2)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 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为一份分 (3) 除法的应用: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4) 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乘( )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5)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6)

用除法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 ÷ 一单价=数量 总购 ÷数量 =单价

2.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要求在先算的下面画横线)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列综合算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先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如果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则应把加、减法加上小括号。

3.有余数的除法

(1)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2)求最大的余数是几就用除数减1,最小的余数是1。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①解决乘船(车)、住房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加1” ②解决购物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去掉余数。

③解决规律排序问题时,找出排列规律是关键(用圈一圈的方法),用除法算出结果后余数是几对应是第几个,余数为0则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4.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万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

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结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6)用算盘记数:在算盘上选择靠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向左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拨珠时,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7)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

一位一位的比较。

5.图形的运动(一)

(1)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

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平移现象:物体做平移运动时,只是位置发生变化,而本身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3)旋转现象:物体旋转时,本身的形状、大小不变,但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6.克和千克

(1) “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克”(g)作单位,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为 单位,2袋盐重1千克。

(2)克和千克的换算:1千克 = 1000克

7.数学广角

简单推理: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一般先根据题意确定最直接的答案,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答案。

二年级数学生活小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初中数学之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生活小知识1

认识新的数计数单位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3、万以内数位顺序表

万以内数的读写

1、会读万以内的数

2、会写万以内的数

3、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知识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结合具体情景,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的感受。

5、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比一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知识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先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数比较大,如果数位相同,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2、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二年级数学生活小知识2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二年级数学生活小知识3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倒数定义

倒数是一个数学学科术语。是指数学上设一个数x与其相乘的积为1的数,记为1/x,过程为“乘法逆”,除了0以外的数都存在倒数,分子和分母相倒并且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二年级数学生活小知识4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认识分数

1、单位1-----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

2、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总个数分母分子=取出的个数如:90个桃子的五分之三是多少?

5、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6、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三角形体积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数学)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 方法 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二年级的 数学 学习方法 整理

一、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5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二、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还有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理科。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途径

四、 总结 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

(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我就有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小学辅导。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五、有选择地做课外练习

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刻苦努力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2)

★ 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2)

★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的知识点

★ 人教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位知识点

有话要说...